舌字的含义
舌字的解释
舌
- 五行:金
- 康熙笔画:6
- 拼音:shé
- 繁体:舌
- 笔画:6
- 部首:舌
舌字的寓意
舌这个字通常可以代表智慧、言辞、反抗、人际关系、爱情和美食的美好寓意,适合用于起名字。
舌字的字义
☆舌〈名〉
☆(会意。从干,从口。本义:舌头)
☆同本义如:舌举(舌翘起而不能动。指理屈词穷);舌挢不下(翘起舌头。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)
☆代指言语。如:舌辩(能言善辩;争辩);舌灿莲花(比喻能言善道)
☆指畚箕外伸的部分。也泛称舌状物。如:帽舌;鞋舌;火舌
☆指装在铃铎内的锤。亦指管乐器的簧
☆遒人以木铎徇于路。--《书·胤征》。孔传:“木铎,金铃木舌。”
☆(会意。从干,从口。本义:舌头)
☆同本义如:舌举(舌翘起而不能动。指理屈词穷);舌挢不下(翘起舌头。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)
☆代指言语。如:舌辩(能言善辩;争辩);舌灿莲花(比喻能言善道)
☆指畚箕外伸的部分。也泛称舌状物。如:帽舌;鞋舌;火舌
☆指装在铃铎内的锤。亦指管乐器的簧
☆遒人以木铎徇于路。--《书·胤征》。孔传:“木铎,金铃木舌。”
舌字的解释
舌:舌头。
舌字的诗词来源
出自宋代阮逸女的《花心动·春词》:柳摇台榭东风软,帘栊静,幽禽调舌
出自唐代白居易的《冷泉亭记》:若俗士,若道人,眼耳之尘,心舌之垢,不待盥涤,见辄除去
出自唐代韩愈的《送穷文》:” 言未毕,五鬼相与张眼吐舌,跳踉偃仆,抵掌顿脚,失笑相顾
出自唐代白居易的《冷泉亭记》:若俗士,若道人,眼耳之尘,心舌之垢,不待盥涤,见辄除去
出自唐代韩愈的《送穷文》:” 言未毕,五鬼相与张眼吐舌,跳踉偃仆,抵掌顿脚,失笑相顾
舌字的康熙字典详解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?食列切,然入聲。【說文】舌在口,所以言也,別味者也。【徐曰】凡物入口,必于於舌。【六書精薀】舌以卷舒爲用,口以開闔爲用,各一其隂陽也。【釋名】舌,卷也,可以卷制食物,使不落也。【又】舌,泄也,舒泄所當言也。【易·說卦】兌爲口舌。【疏】口舌,爲言語之具也。【詩·大雅】莫捫朕舌,言不可逝矣。 又射侯上下个曰舌。【儀禮·鄕射禮】倍中以爲躬,倍躬以爲左右舌。【註】居兩旁謂之个,左右出謂之舌。 又言也。【揚子·太?經】吐黃酋舌。【註】舌,言也。 又姓。【姓纂】越大夫舌庸。又羊舌,複姓。【左傳·閔二年】狐突欲行。羊舌大夫曰:不可。【疏】羊舌,氏也。爵爲大夫。 又官名。【周語】坐諸門外,而使舌人體委與之。【註】舌人,能達異方之志,象胥之官也。 又國名。【淮南子·地形訓】穿?民,反舌民。【註】反舌民,不可知而自相曉。一說舌本在前,不向喉,故曰反舌也。南方之國名也。【山海經】歧舌國在其東。一曰在不死民東。【註】其人舌皆岐。或云:支舌也。 又草名。【爾雅·釋草】萿,麋舌。【註】今麋舌草春生葉,有似於舌。又【博雅】燕薁,蘡舌也。又【正字通】牛舌,芣苢。別名江東呼蝦蟇衣,山東名牛舌。 又鳥名。【禮·月令】仲夏之月,反舌無聲。【註】反舌,百舌鳥。【淮南子·說山訓】人有多言者,猶百舌之聲。【註】百舌,鳥名。能易其舌,效百鳥之聲,故曰百舌也。 又無舌,蟲名。【本草註】一名益符,主閉。 又長舌,獸名。【山海經】長舌山有獸,名長舌,狀如禺,四耳,出則郡多水。 又【韻補】叶商刮切,音殺。【詩·大雅】出納王命,王之喉舌。賦政于外,四方爰發。 又叶食僞切,音逝。【郤正釋譏】家挾殊議,人懷異計。縱橫者欲披其胷,徂詐者暫吐其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