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典故:《飞扬跋扈》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
更新时间:2024-12-25 03:08:14
飞扬:放纵。跋扈:蛮横。原谓意气举动超越常轨,不受约束。唐.杜甫《赠李白》诗:“痛饮狂歌空度日,飞扬跋扈为谁雄?”宋.汪莘《沁园春.自题方壶》词:“叹谪仙才气,飞扬跋扈,渊明何事,慷慨欷歔。”也多形容骄横放肆,不遵法度。《北史.齐纪上》:“〔侯〕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,常有飞扬跋扈志。”《聊斋志异.席方平》:“飞扬跋扈,狗脸生六月之霜;隳突叫号,虎威断九衢之路。”亦作“跋扈飞扬”。宋.王安石《辞拜相表》:“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,而未免流离饿莩,四夷以衰弱仅存之势,而犹能跋扈飞扬。”郭沫若《〈浮士德>简论》:“但往年曾经在靡非斯特面前恭顺地受过调弄训示的‘学生’,如今成为了‘学士’,跋扈飞扬地反而训饬了靡非斯特一顿。”并列 原谓意态狂豪,不受约束。现多形容骄横放肆,目空一切。语本《北史·齐高祖纪》:“(侯)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,常有飞扬跋扈志,顾我能养。”张贤亮《小说中国》:“毛主席那会儿哪有这么多满街手拿‘大哥大’~的‘大款’?”△现多作贬义。用于蛮不讲理横行霸道方面。→横行霸道 专横跋扈 惹是生非 胡作非为 耀武扬威 ↔安分守己 循规蹈矩 奉公守法安常守分 童叟无欺。也作“跋扈飞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