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典故:《太平无象》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

更新时间:2024-12-24 13:50:35

    象:表征、标准。太平盛世没有一定标准。后以此典形容太平景象,或指统治者自欺欺人,粉饰太平。亦称“无象太平”。语出唐大臣牛僧儒之口。牛僧儒(779-848年)字思黯,其籍贯一说为安定鹑觚(chúngū纯孤)(今甘肃灵台);一说为陇西狄道(今甘肃临洮县南)。进士及第,宪宗时始任伊阙尉,后迁监察御史,礼部员外郎、考功员外郎等职。穆宗、敬宗、文宗朝,曾数度为宰相。在持续数十年的“牛李党争”中,僧儒为牛党之首领,其执政期间,竭力排挤李德裕党人。武宗即位后,李党当政,他被贬为循州长史。宪宗继位,牛党再度执政,僧儒复为原官,还朝病卒。他喜好文学,有文采,著有传奇集《幽怪录》。文宗时宦官王守澄得势,招纳一些小人,背后议论朝政。有一天,文宗在延英殿召见宰相,问:“如何才能使天下太平,你们是否有志于此。”牛僧儒回答说:“我等无能,待罪辅佐陛下,未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。然而我以为太平盛世并无一定的标准,如今四夷不侵边境,国无外患;百姓没有流离散失,亦无内忧;上施仁政,下无怨艾;私家无豪强,公议无阻塞。虽未至极盛时期,也算得是小康了。如陛下另外有更高的要求,那我等就力不能及了。”【出典】:    《旧唐书》卷172《牛僧儒传》4472页:“时中尉王守澄用事,多纳纤人,窃议时政,禁中事密,莫知其说。一日,延英对宰相,文宗曰:‘天下何由太平,卿等有意于此乎?’僧儒奏曰:‘臣等待罪辅弼,无能康济,然臣思太平亦无象。今四夷不至交侵,百姓不至流散;上无淫虐,下无怨历史典故:《太平无象》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-第1张-历史典故-诗词句起名网(dú读);私室无强家,公议无壅滞。虽未及至理,亦谓小康。陛下若别求太平,非臣等所及。’”【例句】:    宋·苏轼《山村五绝》之一:“无象太平还有象,孤烟起处是人家。” 宋·陆游《书村落间事》:“太平无象今有象,穷虏何地生烟尘。” 明·冯惟敏《傍妆台·世恩堂喜雨共酌》:“太平有象,丰年可期,逢场作戏便追随。”主谓 本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。后用以讽刺统治者粉饰太平。《资治通鉴·唐文宗太和六年》:“会上御延英,谓宰相曰:‘天下何时当太平,卿等亦有意于此乎?’僧孺对曰:‘ ~。今四夷不至交侵,百姓不至流散,虽非至理,亦谓小康。陛下若别求太平,非臣等所及。’”△贬义。多用于社会生活方面。【典源】《旧唐书·牛僧孺传》:“时中尉王守澄用事,多纳纤人,窃议时政,禁中事密,莫知其说。一日,延英对宰相,文宗曰:‘天下何由太平,卿等有意于此乎?’僧孺奏曰:‘臣等待罪辅弼,无能康济,然臣思太平亦无象。今四夷不至交侵,百姓不至流散; 上无淫虐,下无怨讟(du); 私室无强家,公议无壅滞。虽未及至理,亦谓小康。陛下若别求太平,非臣等所及。’”【今译】 唐文宗时,一些小人窃议朝政,于是文宗在延英殿召见宰相,问如何才能使天下太平。牛僧孺回答说:“我等无能,待罪辅佐陛下,未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。然而我以为太平盛世并无一定的标准,如今四夷不侵中原,国无外患; 百姓安居乐业,亦无内忧; 上施仁政,下无怨艾; 私家无豪强,公议无阻滞。虽未极盛,也可谓小康了。如您另有所求,则我等力不能及。”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太平景象。【典形】 太平气象、太平无象、太平有象、无象太平。【示例】〔太平气象〕 宋·陆游《杂兴》 之二:“太平气象君知否,尽在丰年笑语中。”〔太平无象〕 宋·陆游《书村落间事》:“太平无象今有象,穷虏何地生烟尘。”〔太平有象〕 明·冯惟敏《傍妆台·世恩堂喜雨共酌》:“太平有象,丰年可期,逢场作戏便追随。”〔无象太平〕 宋·苏轼《山村五绝》之一:“无象太平还有象,孤烟起处是人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