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典故:《五行俱下》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

更新时间:2024-12-24 13:28:17

汉 孔融《汝颍优劣论》:“汝南 应世叔(应奉字世叔),读书五行俱下。”《南史.宋孝武帝》:“少机颖,神明爽发,读书七行俱下,才藻甚美。”《梁书.简文帝纪》:“〔太宗〕读书十行俱下。九流百氏,经目必记。”又《昭明太子统传》:“太子美姿貌,善举止,读书数行并下,过目皆忆。”后遂以形容读书速度极快。多称赞人资质高,十分聪明。宋 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二:“王性之读书真能五行俱下,往往他人才三四行,性之已尽一纸。”【典源】《三国志·魏书·应玚传》 裴松之注引华峤《后汉书》曰:“ (应)玚祖奉,字世叔。才敏善讽诵,故世称‘应世叔读书,五行俱下’。”《后汉书·应奉列传》:“ (应) 奉少聪明,自为童儿及长,凡所经履,莫不睹记。读书五行并下。”【今译】 后汉应奉字世叔,自幼聪颖,才思敏捷,凡是亲身经历之事,皆默记不忘,读书奇快,能五行并看。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读书敏捷神速。【典形】 目五行、五行、应奉五行。【示例】〔目五行〕 明·高启 《读书》:“欲究千年事,惭无目五行。”〔五行〕 唐·杨炯《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》:“七步立成,五行不辍。”〔应奉五行〕 北周·庾信《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》:“养由百发,落雁吟猿; 应奉五行,绨缃缥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