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典故:《不绝如缕》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

更新时间:2024-12-24 13:16:54

《公羊传.僖公四年》:“南夷与北狄交,中国不绝若线。桓公救中国,而攘夷狄。”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,差一点就要断。比喻情势极其危急。唐.柳宗元《寄许京兆孟容书》:“荒陬中少士人女子,无与为婚,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,以是嗣续之重,不绝如缕。”亦作“不绝如线”。《隋书.高祖纪上》:“周德将尽,妖孽递生,骨肉多虞,藩维构衅,影响同恶,过半区宇,或小或大,图帝图王,则我祖宗之业,不绝如线。”述补①像一根似断未断的细线那样。形容事情十分危急。宋·陈亮《与应仲实书》:“苟无儒先生驾说以辟之,则中崩外溃之势遂成,吾道之~耳。”②比喻声音微弱,或某种技艺后继乏人。唐·柳宗元《柳先生集·寄许京兆孟容书》:“以是嗣续之重,~。”宋·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余音袅袅,~。”△多用于情状方面。 →危在旦夕 ↔牢不可破。也作“不绝如带”、“不断如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