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典故:《缘木求鱼》来历意思解释_典故出处
爬到树上去捉鱼,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,一定得不到结果。齐宣王想实现自己称霸诸侯的“大欲”,但却听不进去孟子进献的“仁政”之说,孟子对他的这种想法进行了批评。他说,您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可以知道的。您是想扩张国土,使秦、楚诸大国前来朝见,然后统治整个中原,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。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,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,简直象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。而且,事情还怕比此更严重。爬到树上抓鱼,即使抓不到,却不会有什么后患;凭您的所作所为,去追求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,如果尽力去做,必然会导致灾祸。【出典】: 《孟子·梁惠王》上:“(孟子)曰:‘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。欲辟土地,朝秦楚,莅中国而抚四夷也。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’王曰:‘若是其甚与?’曰:‘殆有甚焉。缘木求鱼,虽不得鱼,无后灾;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尽心力而为之,后必有灾。’”【例句】: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刘玄传》:“今以所重加非其人,望其毗益万分,兴化致理,譬犹缘木求鱼,升山采珠。”偏正 缘,攀援。爬到树上找鱼。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,劳而无功。语出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以若所为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……缘木求鱼,虽不得鱼,无后灾,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后必有灾。”《封神演义》33回:“若想善出此关,大王乃~,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也。”△贬义。用于讥讽行动和目的相反,或劝人停止谋求不可能成功之事。→指天射鱼 升山采珠 竹篮打水 水中捞月 引足救经 刻舟求剑 以冰致蝇↔以汤沃雪 探囊取物 瓮中捉鳖。也作“求鱼缘木”、“缘木希鱼”。【典源】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 (孟子)曰:‘王之所大欲,可得闻与?’王笑而不言。曰:‘为肥甘不足于口与?轻煖不足于体与?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?声音不足听于耳与?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? 王之诸臣,皆足以供之,而王岂为是哉?’曰:‘否,吾不为是也。’曰:‘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,欲辟土地,朝秦楚,莅中国,而抚四夷也。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’”【今译】 孟子来见齐宣王,齐宣王与他交谈。孟子说:“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,可以讲给我听听吗?”齐宣王笑而不答。孟子又说:“是为了甘美的食物还不够吃吗? 是为了轻暖的衣服还不够穿吗?是为了娇艳的美女还不够看吗?是为了美妙的音乐还不够听吗?还是为了阿谀逢迎的近臣还不够您使唤呢? 这些,您的臣子都能够满足供给,难道您真是为了这些吗?”宣王说:“不,我不是为了这些。”孟子说:“那么,您的最大欲望就可以知道了。您想扩张国土,使秦、楚诸国称臣朝贡,自己做天下盟主,并统领四夷。可是,以您的作法来谋求实现您的欲望,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。”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比喻方向、方法不对,目的根本实现不了。【典形】 登木求鱼、鱼缘木、缘木、缘木求鱼。【示例】〔登木求鱼〕 宋·苏辙《次韵吴厚秀见寄》:“登木求鱼知我拙,循窠觅兔笑君疏。”〔鱼缘木〕 唐·温庭筠《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》:“定为鱼缘木,曾因兔守株。”〔缘木〕 唐·罗隐《答宗人衮》:“敢恨守株曾失意,始知缘木更难求。”〔缘木求鱼〕 唐·贯休《行路难》:“负心为炉复为火,缘木求鱼应且止。”